臺北市孔廟的創建,肇始於清光緒元年(西元一八七五年)臺灣北部設置臺北府,當府城於光緒五年(西元一八七九年)動工後,隨即在城內南門內建造文武廟,兩座廟皆朝南,文廟在左,武廟在右,這即是臺北府的孔廟。臺北府孔廟初建時,由當時臺灣兵備道夏獻綸與臺北知府陳星聚督工,在光緒七年(西元一八八一年)完成了大成殿、儀門與崇聖祠。第二年,再由臺北仕紳提議募捐,再建造禮門、義路、櫺星門、泮池與萬仞宮牆,到光緒十年(西元一八八四年)才完成竣工,形成頗具規模的孔廟。這座孔廟在劉銘傳任臺灣巡撫時,每年均如期舉行盛大祭典,為臺北讀書人之盛事。回顧起來,從清光緒七年(西元一八八一年)初建之後,歷經一百多年的滄桑歲月,物換星移。如今在大龍峒的孔廟雖係一九三0年代所復建,但體現 臺北民眾敬孔重道精神一以貫之,保持臺北府孔廟到臺北市孔廟之一脈相傳於不斷,這是我們參觀臺北孔廟時必須知道的
|